培養供應鏈思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 CRM PIMQ
- 2024年9月1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市場變遷快速,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除了數位轉型與永續議題,還要面臨人才斷層與內部供應鏈管理等問題。尤其是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正處於二代接班後的改革關鍵期,更需培養現代化供應鏈思維,從根本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健發展。

培養現代化供應鏈思維
在應對挑戰時,供應鏈管理則須隨時調整,即時洞察和更新構想,以保持與市場需求的同步。企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市場趨勢,積極收集並分析客戶反饋,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而後,收集數據後分析利用這些數據來優化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升運營效率和響應速度。唯有培養與時俱進的現代化供應鏈思維,企業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並在實現永續經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現代供應鏈思維的四大特點
培養供應鏈思維主要是為了能紮穩供應鏈管理的基礎與從容應對未知的變數。現代供應鏈思維涵蓋四大特點,每一點皆是決戰關鍵,唯有將四點融會貫通,實際運用於供應鏈管理之中,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一、數據驅動,關鍵決策:數據驅動決策結合數據與經驗,提供精確的決策訊息。
供應鏈管理的其中一個核心便是數據分析(Data analysis),供應鏈中的每一項活動都建立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以向供應商下達採購訂單為例,決定訂購多少原材料絕非憑直覺或經驗,而是透過嚴謹的數據分析來確定的。下單數量必須在「避免產生過多庫存」和「防止生產線缺料」之間取得平衡,只有經過詳盡的數據分析,才能生成合理的採購訂單。
即便是資深的老員工,若只依照個人的經驗判斷庫存多寡,很可能因為不了解公司的業務是否成長,或是周轉運行的操作而有錯誤的判斷。寶貴經驗可以累積傳承,但並不是決策最重要的關鍵,唯有讓數字說話,才能完善供應鏈管理。
二、持續精益,強化弱點:找出弱點並優化解決,減少浪費並提升競爭力。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優化供應鏈中的永續約束條件,持續精進效能。
供應鏈管理中有兩個有名的理論,「木桶理論」與「約束理論」,然而這兩個理論不僅能套用至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經營與產線優化、甚至是永續目標達成上都能套用。
木桶理論指出,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這個理論也被稱為短板效應。許多企業過於強調技術優勢,卻忽視了公司管理上的短板,而這些未能被補強的短版則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而約束理論則指出,無論是在供應鏈還是生產流程中,總會存在至少一個約束條件,而這個限制條件會限制整個過程而無法達到最好的供應或產出,唯有找到並解決這些約束條件是提升整體效能和實現最佳產出的關鍵。
要實現供應鏈管理的永續與精進,企業必須全面審視各個環節,找出關鍵的缺失,從而減少浪費並提升競爭力。更能透過找出供應鏈中的永續約束條件,持續優化並提升效能,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長期優勢。
三、 掌握全局,統籌規劃:要求串連上下游需求,培養大局視野,找出最佳處理方式降低庫存和成本,提升交貨速度和服務品質。
相信大家常常聽到一句話,「格局決定結局」,在供應鏈管理上更是如此。
例如,面對庫存的壓力,有些決策者可能會希望透過減少進貨來降低庫存金額,而這種做法在短期內確實有效地降低了庫存,但隨後卻出現了生產線缺料的情況,而原料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有些生產線甚至完全停擺,得不償失。
這時,你就需要培養供應鏈思維,以綜觀大局的方式判斷每個決策點所會產生的後續影響,這是很重要的。在整個供應鏈生態圈中,存在著許多獨立卻互相依賴的組織,例如零售商、經銷商、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以及原材料供應商,唐突的改變一個決策,可能可以解決短期的問題,但後續所造成的蝴蝶效應卻是難以預測的。在做出任何決策之前,我們都需要考慮這些決策對上下游組織可能造成的影響。
四、面對變革,主動應對:需要企業由被動接收資訊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接軌數位治理,降低永續成本,並增強永續決策能力。
面對轉型,企業應當主動尋求合適的工具,設立明確的目標,並將其拆解成具體的步驟,按部就班地推進。企業從被動的接收資訊到主動地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方,掌控主權,積極應對便是供應鏈思維中最重要的核心觀念。
在科技與市場不斷更新變化的環境中,我們處於一個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變革的世界,唯有不斷適應變革,才能進一步邁向永續供應鏈管理,朝著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從供應鏈管理到企業永續發展
現代化供應鏈思維已成為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穩健發展的關鍵。透過數據驅動決策、持續精益改善、統籌全局規劃,以及主動應對變革,企業能夠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挑戰,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