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課程社群圖文_1_540x540.jpg

專欄|創辦人手記【RPA 已經不夠用了嗎?AI 是否能理解工廠現場?】

製造業導入 RPA 的風潮已經好幾年,從報表彙整到報修流程,流程看似自動化,但問題卻沒有真正消失——腳本脆弱、例外太多、無法判斷現況。隨著 AI 與 LLM(大型語言模型)技術的成熟,工業流程的下一步,不再是寫更多 RPA 腳本,而是邁向「AI 虛擬領班」的決策自動化。這篇創辦人手記,帶你回到最初的問題:當工廠需要的不只是自動化,而是理解與判斷,RPA 是不是該升級了?
製造業工廠導入 AI 虛擬領班取代傳統 RPA 腳本,提升決策效率與現場自動化

AI 取代了 RPA?這篇很難,但值得一讀

今天談談 RPA 在工廠的角色——該升級了嗎?

我觀察這幾年不少製造業導入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把許多重複性的行政與後勤流程自動化,像是報表彙整、比價下載、報修單建檔,確實幫了不少忙,但也出現了許多限制與痛點:

  1. 流程一旦畫面改版或系統調整,就得重寫 RPA 腳本(超麻煩)

  2. 大量流程被拆成一段段,一遇到例外就卡住,要人工介入,最後又變回人工重打

  3. 最核心的生產線與管理現場,RPA 很難取代像是設備點檢、巡檢、報工這些表單流程


RPA 解決的是任務,不是決策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更好的工具?

RPA 解決的是單一「任務」,不是「決策」。而工廠真正複雜的地方,在於跨部門、跨系統的資訊整合與現場判斷。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我會發想做「AI 虛擬領班」,讓系統能夠:

  • 看得懂現場

  • 理解異常

  • 串聯數據

  • 給出建議

  • 甚至幫你叫人、派工、模擬 KPI

與其一個一個寫腳本,不如讓資料自己流動、自己決定。


難的不是 AI,是資料彙整

但這個很難,因為資料來源的建立很難。

所以我們在軟體設計上,讓資料來源可由系統輸入與 IoT 同時並行,整合了:

  • IoT 資料

  • MES 系統

  • 能源數據

  • 報工回報

  • 稽核模組

全部匯入一套資料湖(Data Lake),讓工廠開始具備真正「決策自動化」的能力。

然後,我們再加上 LLM(大型語言模型)與 KM(知識管理),才實現了AI 虛擬領班(AI Virtual Supervisor)


「AI虛擬領班」這個名字,我自己發明的

這是我在 2021 年參與經濟部新創 AI 領航計畫時提交的專案。

名字我取的,Concept 是我發明的,我希望未來人工智慧能真正幫助現場作業員與領班,讓大家工作更輕鬆。當時我們寫了很多發明專利,Wayne (Co Founder) 與團隊也投入開發了許多模型。說真的,要量化它、讓它走入市場,還有一段距離,但隨著 LLM 技術成熟,加上我們的資料來源與系統逐漸成形,這個產品的升級版,明年就能真正走入市場。


所有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工作上的痛點

工作成就感,是發明能讓大家工作更輕鬆、管理更方便的產品,並且可以透過商業模式,走到全世界。工作的沮喪,是會的太少,要學的東西太多, 然後常常感覺自己不夠聰明啊。


但 LLM 的進步,讓我離自己的發明與理想更近了。

真正的工業 AI,不是取代人

編輯後記:

PIMQ希望讓資料說話,讓作業員與領班能更聰明地工作、更安心地決策。

「AI虛擬領班」從一個創意雛型,走到資料湖整合、IoT 串接、LLM 應用,是一條不簡單的路,但它是為了每個努力改變現場的你而存在。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