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I 時代的開季會:我們不再關在小房間瘋狂腦力激盪】
- Shannon Lin
- 3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本篇文章來自 PIMQ 創辦人分享,記錄團隊近期如何透過 AI 工具改造會議的節奏與內容。從「同步腦力激盪」走向「多元深度答辯」,這場實驗不只提升效率,也揭示 AI 如何帶動企業邏輯力、觀點力與決策速度的進化。

最近幾週,我們實驗了一種全新的開季會議模式。
因為大量 AI 工具出現,我們不再一群人關在小房間裡「brainstorming」,而是每週進行一次最多 3 小時的討論會,搭配大量非同步作業與 AI 協作工具。
一、非同步準備,比即時開會更高效
每次開會前,所有討論觀點都會預先整理在 Google Workspace。大家會先讀彼此的觀點,再透過不同 AI 工具進行推論、質疑、交叉驗證。開會時,不再是「現場想點子」,而是「答辯+對話」,最後生成一份更成熟的共識文件。
二、開會前就能理解部門痛點
AI 工具輔助我們提前釐清不同部門遇到的挑戰與盲點,會議不再只是「表面對話」,而是針對「已知問題的深度探討」,節奏清楚、進度可控。
三、競爭者與市場研究,不靠靈感靠工具
以往的策略會容易陷入憑空亂猜,現在透過 ChatGPT、Gemini 等工具,可以快速抓出全球趨勢、競品特點,甚至連產業論文與報告也能協助摘要比對。
不是憑直覺猜市場,而是讓數據與模型幫我們看清楚。
四、我們的專注力其實最多 2 小時
過去在外商開 3 天的 offsite workshop,第二天下午就放空了。現在這種每週固定一次 2~3 小時會議、平時自己閱讀同仁文件,在最舒服的狀態下思考,效率好得多。
五、AI 工具 + 多元視角 = 超精彩的觀點辯論
每個 leader 和部門用的 AI 工具都不同,提出來的觀點也很不一樣。大家會用 AI 做推理與反駁,像一場專家辯論賽,有時甚至比影集好看,我則根據這些觀點,選擇最認同的路線。
六、快速驗證想法能不能實現
想到一個新模組,我就丟進 Notion AI 或 Copilot Prototype 工具測一下,看看可不可實現 MVP。這種快速迭代能力,以前要等一整季,現在一週內就能初步測試。
七、最後,我們還是會吃一頓好的
經過 4 週的答辯與觀點迭代,每個人都有成長,觀點變得成熟。過程中有點痛苦、有點興奮,但結束後一起聚餐總結,是一種超棒的儀式感。
結語: AI 時代下的開會思維
這次實驗也讓我發現:以前在外商學到的會議方法論,在今天已經不完全適用。要願意歸零、重新學習,尤其是在 AI 驅動的時代,邏輯力、觀點深度、工具選用,會決定團隊進化的速度。
我們也準備把這個實驗帶入傳產團隊,讓「用 AI 開會」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特權。
📋 推薦會議與研究工具清單
工具名稱 | 用途 | 備註 |
ChatGPT | 視角收斂、觀點生成、策略拆解 | 多角色模擬與辯論功能最強 |
Gemini | 搜尋輔助、Google 文件摘要、圖像分析 | 與 Workspace 整合性高 |
Notion AI | 文件整理、會議摘要、重點提煉 | 適合共筆與結構化資料輸出 |
Claude | 長文解讀、政策摘要、決策依據分析 | 條理化政策與內規整理最佳 |
Perplexity AI | 快速查詢、來源引用精準 | 適合做市場資料初步比對 |
Figma + AI Plugin | 畫出產品流程與畫面概念 | MVP 初步視覺測試 |
Whimsical AI | 腦圖、流程圖、邏輯樹建構 | 視覺化辯論結果與會議紀錄最佳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