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I課程社群圖文_1_540x540.jpg

專欄【從金字塔下的工廠看見未來:埃及製造業的數位斷層與機會】

已更新:7月18日

走訪一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工業大國,從工單抄寫到歐規 CNC 設備共存的現場,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時代的交錯,更是資料落差的真實樣貌。PIMQ 產品負責人 Dylan 走進埃及,帶來一場從中東市場出發的數據基礎設施觀察。
埃及製造業的數位斷層與機會

現場觀察:斷裂的數據鏈


走進開羅郊區的工業區,你會看到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景象: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人正用筆抄下工單紀錄,而一旁,是剛從歐洲進口的新式 CNC 設備正在高速運作。這就是埃及製造業的矛盾現場:硬體走在全球供應鏈前端,軟體卻停在數據紀錄的起點。


本次旅程,我們以產業數據解決方案的視角,踏查了埃及的製造場域與轉型需求,試圖理解:當這個人口超過一億、位於歐非交界的工業大國邁向數位轉型時,真正的挑戰與機會在哪裡?我們又該從哪裡開始,才能與在地產業共建一套真正可落地的數據基礎設施?


現場作業仍依賴紙本與經驗


埃及的製造業基礎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實。根據工業和貿易部資料,製造業約佔該國 GDP 的 16%,產業遍及紡織、建材、汽車零組件與食品加工。不過,不論是哪一個產業,我們觀察到一個共通點:現場作業大量依賴人力、紙本與口頭指令,導致資料無法追溯、效率難以量化、決策仰賴經驗。


部分規模較大的廠商雖已導入 ERP 或進口型 MES,但大多僅限財務與採購模組,生產現場的報工、品檢、點檢等流程仍停留在手寫紀錄。這樣的斷裂,使得整條數據鏈幾乎無法打通,更遑論進行即時監控、績效分析或 AI 建模。


工廠痛點不是缺 AI,是缺可以相信的資料


我們在開羅、第六區與亞歷山卓拜訪過多家製造企業後,一個訊息非常明確:與其說埃及需要一個「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不如說他們需要一個可靠、可追溯、可整合的資訊紀錄方式

我們遇到的客戶痛點不在於技術門檻,而是資料斷層所帶來的營運風險:

  1. 當主管要排產,卻無法查詢昨日實際產量與異常原因,只能憑人員回報做判斷

  2. 當國際買主要求 ESG 或碳足跡報告,現場卻無法產出可追溯的能源與工時紀錄

  3. 當製程異常需追溯原因,卻發現報工單與設備紀錄、品質紀錄完全無法對應


我們從一張工單開始


面對這樣的現場,我們選擇不談中台、不談 AI,而是從最原始的資訊源頭開始:生產排程與報工。

我們在當地推行的第一階段,是提供簡易化、生產現場可接受、不需額外 IT 維運的工單紀錄與數據上傳方案。透過 QR 報工、工單履歷與自動化資料分類,讓工廠能第一次建立起「資料即記錄、記錄即可追溯」的作業基礎。


從工單延伸到品質與能源


第二階段,我們串接能源與品檢資料,逐步建構出橫跨品質、生產、能源的基礎數據結構,讓現場的工程師能查到跨模組資料、主管能產出一份說得出口的月報,而不是每次都靠助理整理 Excel。


結語:埃及不只是出口市場,也是供應鏈資料成熟度的新起點


製造業的數位化,從來就不是先進國家的專利。反而是在這些「資料仍依賴人工」、「現場無系統架構」的場域中,一個對的產品選擇,往往能發揮最大效益。從一張紙本工單,轉變為可信任的生產資料結構,是企業走入資料時代的第一步,也是我們選擇與埃及市場共同前行的理由。


如果你也正關注中東、非洲市場的製造業動向,或對我們的方案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我很樂意分享更多第一線的觀察與反思。


  • Instagram
  • Facebook
  • LinkedIn
  • YouTube
bottom of page